海島檔案
  位置:位於東莞虎門水道和伶仃洋交匯處,西北距沙堆島579.74米,西南距最近海岸線1504米,正北汽車貸款距海岸線3235米。
  最高點坐標:22°43′02.5″N室內設計,113°37′25.5″E
  面積信用貸款:3597平方米
  所屬行政區:支票貼現南沙區
  有無居民:無
  探西服訪須知:舢板洲島為公共設施用島,一般情況不宜探訪。
  廣州地標
  碼頭、黃狗、綠樹、白樓、守島人……與廣州其他島比起來,五畝大的舢板洲很有“海島”的樣子,連海洋局工作人員也不得不承認,它是廣州最美的海島。
  這座美麗的海島,面積不大,但位置重要,百年前被選為海上燈塔基座,這個功能至今未變。世代相傳的守島人,已成為有名的“航標世家”。
  長年研究南沙人文地理的黃利平認為,燈塔,是海上來往船隻的指明燈,沒有燈塔的港口是死港,世界上著名的沿海城市大都有自己標誌性的燈塔,例如,香港最出名的燈塔是橫瀾島的橫瀾島燈塔和鶴咀燈塔;澳門,有作為澳門歷史城區一部分而成為世界遺產的東望洋燈塔;青島、廈門、煙臺、大連也是這樣。
  而廣州的標誌性燈塔,就數舢板洲燈塔和虎門大橋下的金鎖排燈塔。後者始建於1906年,比舢板洲燈塔年長9歲,因虎門大橋的建設已停用。
  舢板洲對於廣州來說,就是這樣一座意義重大而特別的燈塔。近百年來,舢板洲僅為燈塔而生。
  百年燈塔
  舢板洲位於珠江口和伶仃洋交匯處,龍穴島東側,在虎門水道與蕉門水道出海處之間。廣州港主航道從島嶼東面經過,上游4海裡處是虎門要塞。島嶼周邊有眾多的險灘、暗礁,地形險要,被稱“龍穴之口,虎門之喉”。島上的燈塔,每晚為來往的4000餘船隻引路。
  7月的一天,我們從南沙十九涌漁政碼頭出發,20分鐘後,快艇到達舢板洲的水泥碼頭。人還未上岸,一條黃狗就搖著尾巴跑過來。它身後跟著皮膚黝黑的燈塔守護員黃燦明,他笑著握手歡迎。
  踏上碼頭望向島嶼,一大一小兩座島礁覆滿綠樹,一座白色小樓掩映其間,一面紅旗立在島礁最高處。兩座島礁中間,是一片水泥砌成的平地,零星長著幾棵樹,另一條黑狗懶懶地卧在樹下。平地那頭,是矮牆圍出的小水灣,泊著大小兩條船,石灘上生著幾叢桐花樹(紅樹植物),仔細一瞧,幾隻雞在樹叢里竄來竄去。
  平地一邊,一條白色長廊依山而建,通向山頂塔樓大門。門口幾塊標識牌展示著它的身份和榮耀:航海科普教育基地、南沙區登記文物保護單位、愛崗敬業教育示範點……
  走進大門,這座近百歲的五層小樓仍舊清爽、乾凈。海風從各方向的窗子吹進來,瓷磚地面十分光潔,客人進門須換鞋。樓梯金屬扶手牢固纖細,漆成新鮮的綠色。走廊白牆上,掛著“航標世家”的圖文介紹。
  由於翻修、粉刷和每日的打掃,房子整潔得如同新建,只有樣式老舊的傢具帶出一些年代感。這座塔樓由法國人設計,鋼筋混凝土結構,建於1915年,時名“三板洲”,當地人又稱“白燈樓”,為當時的廣州海關為方便各國商船進入廣州而建。
  說起房子的年齡,黃燦明帶著我們上了五樓。露臺的白色欄桿上,赫然留著一個斜斜的凹槽,據說,這是日本侵華時飛機掃射留下的彈痕,也是房屋年齡的最好明證。
  燈塔發展微縮博物館
  東莞人黃燦明在舢板洲這座白色塔樓里已住了14年,擔任燈塔守護員。他的工作包括守燈、放霧號、檢查維護設備、升降國旗等。
  導航燈在最頂層,5平方米的圓錐形閣樓,白天要拉起厚厚的窗帘擋光。日落時,一人多高的燈具發出光線,透過玻璃直射四方。為保證燈塔不熄,共三個燈泡、一個閃光儀備用,每次啟動一個,一個不能正常使用的時候,設備自動啟用另外一個。
  黃燦明對這套燈具津津樂道。這是2000年廣州航標處從西班牙進口的,價值30多萬美元,呈6角形,燈壁上有一圈圈如波紋的同心圓,可以聚出6束光線束,“射程18海裡,深圳、香港都看得到”。
  4樓拐角擺著大量的太陽能電池,燈塔能量就靠它們。
  霧天或暴風雨時,海面能見度不夠,黃燦明要讓長廊里一個巨大的白色“哨子”發出聲音,提醒來往船隻,也就是放“霧號”。
  按規定,“能見度小於2海裡”是放霧號的標準,他早已找好參照物,“看不見西邊岸上的造船廠,就差不多(該放霧號)了”。島嶼的西面2海裡是廣州南沙龍穴島,東邊3海裡處是東莞虎門鎮。
  南沙區虎門炮台管理所所長黃利平說,舢板洲燈塔可謂是一個近代燈塔發展史的微縮博物館。從最初的電石燈頭,到解放後的乙炔燈,上世紀80年代後,成為我國第一批採用太陽能蓄電池供電系統供電的燈塔,此後又陸續安裝了雷達裝置、風力發電機、電霧號等最新式設備,可在任何天氣下全天候提醒過往船舶註意安全。
  唯一守島人每天升國旗
  獨自工作、生活在海島上,黃燦明儼然成了舢板洲“島主”。幾條魚剖凈後晾在二樓露臺上。兩條狗、幾隻雞養在外面平地上,風雨天要挪雞籠。兩隻小船泊在水灣里,隔幾天駕船去東莞買趟菜,來回三四個鐘頭。
  “5點天亮,我就出去走一走,不曬的時候還去釣魚,7點升國旗,然後打掃衛生、檢查設備是否正常。”黃燦明說,每天晚上要起來三四次,檢查燈是否正常。
  一間房擺著電視機、電腦,桌上擱一瓶驅蚊水。電視主要用來看天氣預報,用的還是魚骨天線,“那種(接收衛星電視的)‘鍋’擺來擺去也弄不好,試了一上午都不行,就算了。找人修?沒人願意過來啊,除非另給幾百塊錢”。
  電腦很舊,拿來看看V C D、內部資料,“發了3G網卡,但看電影卡得厲害”。其他時間,釣釣魚、打掃衛生,“一天不擦就一層灰”。
  島上的用電都是太陽能電池供應,電壓不穩定時,需要發動機補充電力,“電器用不了,空調、冰箱用不上,電壓不穩”。
  黃燦明覺得,現在的條件不錯了,“2003年之前,沒電、缺水,要吃雨水,長期吃不好”。剛上島不久時,一家人同來,女兒突然發燒,只能拿對講機叫領導找船接,“真是急死了”。
  由於一家四代男丁都在從事類似工作,黃家被稱為“航標世家”。
  黃燦明的祖父黃帶喜從民國時便開始守護虎門大橋下的金鎖排燈塔,一守就是30多年,現已過世;父親黃振威,一直在虎門沙角至太平的河道維護燈浮標,現已退休。黃燦明的兒子黃登科,從小跟父親守燈塔,18歲時通過廣州航標處的招考,成為廣州航標站一名航標工,到現在已工作6年。
  黃燦明24歲開始從事航標一線工作。在深圳蛇口港看守浮標10餘年後,1999年,他調到舢板洲,擔任燈塔守護員,“要是沒有意外,我會做到退休”。  (原標題:舢板洲:最美海島上的孤獨守塔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g12dggdx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