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特區報記者 曾 潔
   “一家科技企業必須有前瞻性的部署,大海是我們下一個目標。”深圳中興儀器這家在陸地上行走了十年的企業決定從今年開始“走向海洋”,總經理朱纓娓娓道來,給記者描繪了一幅以海洋環境監測、海洋大數據為線條的藍圖。
   這是企業轉身向大海的開端,也是一座城市從淺藍到深藍的轉變。海洋科技發展加速,使深圳以科技創新為支撐實現海洋產業跨越式發展成為可能。
   掘金藍色經濟邁向“深海”
   深圳東臨大鵬灣,西連珠江口,南接香港,連接南海和太平洋,這257公里延綿的海岸線和1145平方公裡海域面積,將在未來創造更多的可能。日前,海洋產業被列入深圳最新公佈的“1+3”未來產業,海洋將成為打造“深圳質量”的新突破,未來,深圳將打造成為全國海洋經濟中心城。
   目前,深圳海洋產業已初具規模。2012年,深圳海洋生產總值約1000億元,約占全市生產總值的8.3%。過去7年,全市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油氣業、濱海旅游業等三大優勢產業增加值合計均占當年全市海洋生產總值95%以上。
   95%集中度,決定了向海洋尋找新的發展空間必須從“弱項”著手。最新發佈的《深圳市海洋產業發展規劃》提出,2020年前,優先發展海洋電子信息、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裝備、郵輪游艇等四個產業領域。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年均增速25%以上,占海洋經濟的比重大幅提高。
   在業內人士看來,從發展海洋運輸、濱海旅游等泛海洋領域走向海洋電子信息、海洋生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需要如同潛入深海的勇氣。
   市經貿信息委相關負責人透露,深圳已形成招商局國際、中集集團、中海石油深圳分公司、華僑城等一批年營業額百億級的涉海核心企業。以海洋電子信息、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裝備等為代表的海洋新興產業總體規模尚小,發展潛力巨大。
   綜合開發研究院胡振宇博士給出的數據表明,國內海洋科技水平仍處於弱勢。目前,海洋監測技術領域則與發達海洋國家相比尚有10-15年的差距,我國大部分海洋監測站以人工監測為主,自動化水平較低;國內高檔海洋儀器市場的95%被國外產品占據;國內海洋電子信息產品集成和研發水平有待突破……他建議,深圳可以利用多年來形成的高新技術產業鏈提升海洋科技實力,搶占國內發展先機。
   科技“下海”前景廣闊
   去年6月11日,我國“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中,深圳市邦彥信息技術公司提供了重要通信保障設備並全程參與了保障任務。公司負責人趙熙介紹,海洋電子信息有廣闊的市場發展前景,其自主研發的“船舶寬帶數字綜合業務系統項目”已屢獲科技獎項,未來將更好地發揮其通信技術優勢助力海洋事業。
   “海洋長期監測將為海洋經濟提供數據支持。陸地上有20種因子受到嚴格監測,但海上的監測方式與陸地不同,導致雙方無法對應。”過去一直從事空氣質量、污染源水質等監測系統和儀器研發的中興儀器開始了新的研究項目,將陸地上用的監測技術轉移到海上,使監測對象、數量相對應,填補了國內在這一領域研究的空白。
   中興儀器總經理朱纓表示,深圳研發投入占生產總值比重居全國領先水平,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優勢突出,為海洋科技創新和產業化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重點培育海洋電子信息龍頭企業”、“重點建設郵輪母港及服務配套設施”、“推動軍民兩用技術發展”……記者近日從市經貿信息委獲悉,為了促進科技對海洋產業的融合滲透,我市將通過專項資金、引進國內外知名企業等方式,正式全方位地推動海洋產業重點領域的快速發展。今年,深圳將率先打造海洋產業創新產學研平臺,成立深圳市海洋產業創新產學研聯盟,搭建深圳市海洋領域科學研究、成果孵化、產業集群培育、人才培養的高端平臺。
   按照規劃發展目標,到2015年,我市海洋生產總值達1600億元,形成100億元規模企業6-8家。  (原標題:深圳海洋產業初具規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g12dggdx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